足球的起源:你知道吗?
世界杯即将拉开帷幕,但遗憾的是,作为足球的发源地,我们只能通过电视观看比赛。今天,让我们通过古画来了解我们的足球历史。
“蹴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史记·苏秦列传》中:“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蹋”就是“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球,古代的足球。
秦朝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这项运动重新复兴并有了较大发展。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在军队中广泛开展。汉高祖刘邦登基不久,便在宫内建“鞠域”,相当于今天的露天足球场,蹴鞠是军事检阅项目之一。
到了唐代,蹴鞠不再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它逐渐进入到百姓生活,上至帝皇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对它喜爱有加。唐太宗、唐高宗、唐敬宗等都是蹴鞠高手,玄宗皇帝更是曾下诏向天下推广蹴鞠运动。
统治者对蹴鞠的热爱,使得王公大臣、士林富商、升斗小民等社会各个阶层竞相效仿,出现了贵族们“飞鞭蹴鞠,旋舞琵琶”、平民百姓“康庄驱逐,穷乡蹋鞠”的景象。
故宫有幅《宋太祖蹴鞠图》,画面上全神贯注踢球的六个人,组成了世界足球史上最豪华的出场阵容: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的弟弟、大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宰相赵普,开国功臣楚昭辅,大将党进和石守信。
宋朝时期,蹴鞠运动达到了巅峰,上至皇亲贵胄、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黄口小儿,两宋三百二十年,蹴鞠运动长盛不衰,水平独步天下。
宋人对蹴鞠的喜爱程度,从宋话本《钱塘梦》的描述中可见一斑:“有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城,更有一答闲田地,不是栽花蹴气毬”。就是说,在宋朝但凡有块空地,不是栽花就是踢球。
浓厚的蹴鞠氛围催生了诸多与蹴鞠相关的产业。市场上出现了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贩卖各种品牌的商品鞠。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的蹴鞠机构,如“齐云社”“圆社”等。它们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组织。民间也涌现了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涧等超级球星。
然而,宋元以后,蹴鞠活动逐渐走向纯娱乐的游戏形式。直到《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五十五记载:“己未,上传严禁民间举放花炮、流星、击鼓、踢球”。这阻碍了蹴鞠运动的传播和发展。
所以,这锅是不是不该国足来背?那就让明熹宗来背吧!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