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至6月初,“苏超”火了。那时我正在采访国家队,接到了去南京采访“苏超”的紧急任务。可我心里直打鼓:这次出差恰逢“苏超”休赛周,采访需要预约,我这趟能挖到什么?
通过南京的媒体朋友牵线,我联系上南京队外教何塞。干这行20年,我很熟悉某些活动的套路:稍有点成绩就开始写材料、“端架子”,把资源紧紧捏在手里,生怕别人来“蹭热度”。可那天下午的场景出乎意料——外教带着我看校园足球活动,从战术安排到青训理念,他们对我毫无保留,所有采访素材都可以写进报道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压根没把“苏超”当成什么“稀缺资源”,更没想过要防着记者,热度红遍大江南北,赞助商都快排不上队了,可他们还是敞开大门。因此,“苏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看,“苏超”的这两个底色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内在逻辑使然。虽然“苏超”爆火可遇不可求,但能抓住这个热点并利用它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乃至提升城市文化,这和江苏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心态开放密不可分。所以我在《现象级“苏超”为文旅消费拉活促新》这则报道里引用了受访对象的一句话:“从文明维度看,足球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相互成就。”
去南京前领导对我说:“老百姓关心的事永远放在第一位。”跑了20年足球报道,写过无数国家队赛事,但这次“苏超”之行让我重新掂量起“社会足球”四个字的分量——撕掉功利标签,足球本该如此热气腾腾。这么多年报道各种足球比赛,球迷之间攻击、谩骂甚至上升到城市、地域之间互黑是常事,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带孩子去现场看足球比赛的原因之一。
但“苏超”和这些完全没关系,特别是当我看到很多家长都带孩子去看“苏超”。因此,我在《“苏超”给中国足球补上“社会实践”课》这则报道里写道,“带考完试的孩子到江苏旅游,抢票看‘苏超’成为不少家长出游计划内的重要一环。”大家抱着极大热情在干同一件事,尽管那些“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之类的梗很热,但大家心底里不恨对手,“苏超”的这种友善对中国足球非常需要。
我觉得“苏超”是大足球、大体育的成功样本,我不希望它就火这一个赛季,也不希望明年关注度就下降。当然,明年如果还让人人都聊“苏超”困难很大,但只要明年比赛继续认真踢,那么就如我写的,“体育与文旅的结合让体育真正体现出‘竞赛表演业’的服务本质——市民进场,是对‘苏超’赛事的认可;老百姓买账,是对‘苏超’周边的肯定。”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