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身份截然不同的普通人,为了一脚精彩的射门、一次严密的防守而纵情呐喊,满怀激情地冲向球场时—— 这不是职业联赛的训练现场,而是 “苏超” 赛场上最常见的画面。可就在 “苏超” 热度席卷全国时,中国足协出台的《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却让这场草根狂欢蒙上阴影:这份针对业余比赛的新规,究竟是为了守护快乐,还是会亲手熄灭这股难得的足球热情?
职业足球的 “烂摊子” 与草根足球的 “新希望”
提到中国足球,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职业联赛的 “一地鸡毛”。曾几何时,“金元足球” 席卷中超,俱乐部挥金如土。据中国足协 2019 年公开数据,当年中超俱乐部平均投入超 12 亿元,某豪门单赛季引援花费更是突破 3 亿欧元,球员年薪动辄数千万元。可疯狂投入背后,是竞技水平的 “原地踏步”:国家队在世预赛亚洲区预选赛中多次提前出局,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更是连 12 强赛都未能突围;联赛内部假球、黑哨丑闻不断,2023 年多名前足协官员、俱乐部高管因涉嫌足球腐败被调查,欠薪问题更是让多支球队解散,中超球队数量从 16 支缩减至 15 支,观众上座率跌至历史低谷,转播收入较巅峰时期减少超 60%。职业足球的 “烧钱失败史”,让球迷对足协的管理能力充满质疑。
就在职业足球深陷泥潭时,以 “苏超” 为代表的草根足球却逆势崛起。江苏 “苏超” 业余足球联赛正式升级,赛事覆盖全省 13 个设区市,从城市选拔赛到省级总决赛,参赛队伍超 2000 支,球员涵盖农民、企业家、教师、学生等,年龄最小 16 岁,最大 60 岁。没有高额奖金,可球员们的热情丝毫不减。据江苏省体育局官方统计,“苏超” 单场最高现场观众人数超 3 万,赛事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 200 亿次,部分场次直播观看人数甚至超过中甲联赛。这种 “为玩而聚” 的纯粹,让 “苏超” 成为中国足球难得的 “清流”。
一、“苏超” 的魅力:不止于足球,更是生活的 “快乐解药”
“苏超” 的火爆,从来不是偶然。在苏州赛区,一场普通的小组赛后,球员们自发组织 “赛后聚餐”,农民球员带来自家种的蔬菜,老板球员赞助啤酒,大家围着桌子聊比赛、谈生活,没有身份差异,只有对足球的热爱。这种 “无门槛、无压力” 的氛围,正是草根足球最吸引人的地方。
从社会价值来看,“苏超” 不仅丰富了民众生活,更带动了地方发展。在常州,“苏超” 赛事与当地文旅资源结合,比赛场地周边设置 “美食集市”,售卖大麻糕、银丝面等特色小吃,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在盐城,赛事期间当地酒店预订量较平日增长 50%,不少球迷专程从周边城市赶来观赛。据江苏省文旅厅数据,2023 年 “苏超” 举办期间,赛事举办地相关旅游收入平均增长 35%。更重要的是,“苏超” 点燃了大众参与足球的热情,2023 年江苏新增社会足球场超 100 块,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报名人数同比增长 40%,越来越多人因为 “苏超” 爱上足球。
二、足协新规引热议:“苏超” 会被 “管” 丢纯粹吗?
近期,中国足协发布《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包括 “苏超” 在内的业余赛事,需提前向当地足协备案,提交赛事方案、安全预案等材料;严禁赛事中出现虚假宣传、操纵比赛、使用禁赛球员等行为;同时规定足协有权对赛事进行现场监督,对违规赛事可责令整改或暂停举办。
新规出台后,网友争议瞬间爆发。在某社交平台发起的 “你支持足协管‘苏超’吗?” 投票中,超 75% 的网友选择 “不支持”,评论区满是质疑:“连中超都管得一团糟,足协有资格管‘苏超’?”“别把草根足球的快乐,变成又一个‘烂摊子’”。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