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足球圈好比一座围城,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
在这个转会窗,我们看到中超豪门继续大肆采购U23小妖和欧洲强援,中甲升班马梅县铁汉高价罗置了穆里奇和“野牛”,对新赛季磨刀霍霍;但另一边,重返顶级联赛的大连一方在寻求接盘、降级的中乙的保定容大也宣告退出职业足球。
在成熟的体育产业体系里,足球是一门生意。当一个企业参与到世界第一运动并获得成功,无疑是一盘名利双收的生意。
但是在中国,足球不是一门生意。大家只看见广州恒大的七连冠令恒大集团招牌闪闪发光,却看不到力帆老板尹明善、容大老板孟永强等热心足球企业家在宣告退出时的心酸与无奈,难道投资重庆足球多年的力帆、振兴保定足球的容大不成功吗?并不是,只是硬撑下去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据统计,一家中超俱乐部一年的运营成本至少需要3亿,一家中乙俱乐部的生存成本至少也需要3000万。可能有人会说,没钱就别玩足球啦!坐拥21亿美元身家的尹善明没钱吗?花了数亿冲超的一方集团没钱吗?不是没钱玩,是玩不起!
一个俱乐部运营成本至少包含球员的转会费、工资和奖金、地方足协管理费、主场和训练场场租、比赛日安保费用、客场交通费等等,如果政府和体育职能部门不能给予支持、没有新的赞助商加入,单凭一股振兴家乡足球的热血每年哗啦啦地投入数千万甚至数亿,值得吗?职业足球的虚假泡沫好比股市,小股民的退出或许不算什么,但哪一天大鳄集体离场,股市自然就变成一潭死水。
当我们叹息又一代U23悲情出局时,有没有想过,失去中小型俱乐部提供锻炼机会,顶级联赛再猛的政策其实也无补于事,莫怪青训不争气,是他们根本没有成长的空间!
说到底,是什么让一心搞足球的投资人望而生畏,正是这个畸形的中国职业足球生态。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