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观看了贵州台江“村BA”乡村蓝球赛,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与思州的篮球之缘。
光阴如箭,一眨眼的时间,我们去贵州岑巩插队落户已五十四年了。回想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与篮球结缘往事。
1969年4月18日那天,在亲朋好友的欢送下,我们启程去贵州插队落户。到了岑巩县我被分配到很偏僻的客楼公社两江大队江口生产队。好在我们生产队就在两江大队的大队部,那里有个简陋的篮球场,虽然与我们城市的篮球场无法媲美,但对于我这样一个篮球爱好者来讲,有这样的条件已非常经难得了。这小小的快乐冲淡了我离开繁华都市,离开父母亲人的惆怅和忧伤。在这个穷乡僻壤,我似乎找到了和中学时候的一丝联系。
我一边参加生产队的农耕劳动,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篮球基本功的锻炼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球技越来越娴熟。那年黔东南州举行篮球运动会,地点就在岑巩县,经人推荐,县体委派人通知我到县里参加篮球考核赛。经过层层筛选,我终于作为最年轻的队员加入岑巩县篮球队,当时我感到十分的激动和自豪,那年我只有十八岁。其他的队员来自县属各单位,有军人、干部和老师,还有贵阳八中的知青……大家来自不同岗位,集训中团结一致、刻苦训练,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争夺冠军,为岑巩县争光。从此,我与篮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赛后,我们回到了各自单位。我在赛场矫健的步伐、娴熟的球艺和协调的配合,给县体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年底,为了参加每年的集训和比赛,县领导破例将我调到县电影院工作。当时县相关部门发了红头文件,通知各单位积极配合,随时抽调篮球队员参加集训和比赛,可见县里的重视程度。我当时心中感到无比的自豪,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那个年代,人们的娱乐活动极其贫乏而枯燥。闲暇之余,人们最喜欢的就是成群结队跑到县篮球场看我们的集训和比赛,当年观众的加油声、助威声至今仿佛还回响在我耳边。我成了县城关妇幼皆知的上海知青小沈,走在街上有人不断地打招呼。时光的车轮飞快地转动,与篮球结缘的时间从1970年至1985年,我服役了十五年,成为蓝球队当之无愧的“老人”。因每年参加州篮球赛我几乎跑遍了整个黔东南地区,领略了黔东南各地的秀丽风光,山美、水美、人更美,我深深为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惊叹不己;以球为友,我结交了很多朋友,拓展了我的人脉,到现在仍有不少贵州朋友提到我而津津乐道。
当年我们在贵州黔东南掀起了篮球运动之风,延续至今贵州台江“村BA”。劲爆的比赛,人山人海的现场,米、鱼、鸭、猪蹄的奖品,接地气且喜闻乐见。风靡华夏,刮到海外,一展贵州美丽乡村的风釆。(作者沈渭淳,1969年赴插队贵州省岑巩县客楼公社插队落户。)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