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9 月 5 日进行的 2026 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18 强赛 C 组首轮比赛中,中国男足以 0∶7 的悬殊比分客场负于日本队。这些结果犹如一记重锤,再次敲响了中国足球的警钟,也让中日足球之间的差距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在比分背后,中日足球的差距体现在足球文化和足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立、职业足球运营和管理、青少年训练、竞赛体系、培养方式、社会足球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深入剖析这些差距,对于中国足球探寻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俱乐部运营管理和训练保障水平
职业俱乐部作为足球发展的核心载体,其运营管理和训练保障水平对球队成绩有着深远影响。以东京 FC 足球俱乐部为例,这支长期处于日本 J 联盟一级联赛中上游的球队,其硬件设施相较于国内大多数球队,甚至部分中甲球队都显得逊色,仅拥有两块天然草球场和一块人工草球场,以及简单的用餐区、健身房和办公休息区。然而,在运营管理和训练保障的软实力方面,东京 FC 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东京 FC 每年运营成本约 60 亿日元(折合 3 亿人民币),投入费用在 J1 联赛中位居第六,大部分投入用于人员工资及奖金、租用比赛场地、竞赛组织费用和海外拉练等。俱乐部收入来源中,一半来自企业赞助商,这凸显了日本企业对职业体育的大力支持,其余则包括门票、周边收入、电视转播权分成以及球员转会和青训补偿金等,通过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实现了收支平衡和自我造血。
日本足协(JFA)和日本 J 联盟作为两个独立运行的主体,分工明确。前者专注于国家队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足球普及和推广等社会足球事务,后者则全力负责职业联赛的运营。在这种清晰的架构下,各职业俱乐部树立了日本 J 联盟对于职业足球发展的理念:推广和普及日本足球,提升足球水平;推进全民体育、全民足球;推进国际交流。这种理念贯穿于俱乐部运营的各个环节,为球队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训练保障方面,东京 FC 球队的训练安排紧凑高效。从 9 点开始,球员先在健身房热身半小时,随后在仅有的两片天然草球场上进行 1 小时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球员在一片场地训练时,工作人员会迅速在另一片场地布置下个单元的训练器材,仅有的休息时间便是 1 分钟的转场时间,当天训练涵盖半场局部战术演练、全场对抗和分位置的专项训练,训练强度、转换速度以及攻防节奏均远超国内职业俱乐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练团队、翻译、助教等 19 名球队保障人员全员参与,保障团队与球员人数比接近 1∶1,充分体现了俱乐部对保障团队专业性和重视程度,为球员在训练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快速提升竞技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反观中国职业俱乐部,虽然在硬件设施上投入巨大,不少俱乐部拥有豪华的训练基地和先进的设备,但在运营管理方面,部分俱乐部过度依赖房地产等母公司的资金注入,收入结构单一,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在财务稳定性上存在较大隐患。在训练保障方面,尽管一些俱乐部也配备了较多的保障人员,但在人员专业性和团队协作的紧密程度上,与日本俱乐部仍存在差距,导致训练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二、从实战出发的青少年训练
青少年训练是足球发展的根基,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年轻球员的成长。9 月 4 日下午,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在东京涩谷体育中心的一家青训俱乐部考察时发现,该俱乐部在人工草球场上进行训练,且场地资源紧张,需家长每日抽签付费使用。然而,简陋的场地条件并未阻碍青少年训练的高质量开展。
日本青训
每天下午 2 点半放学后,约 200 个小学生在此训练至 6 点,随后约 100 个中学生继续训练。在各年龄段的训练中,与国内常见的垫球、绕杆、过人等单项训练不同,这里更注重与实战结合紧密的围抢训练和对抗比赛。以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组的训练为例,教练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醒队员跑位、球员之间的距离以及拿球观察,这种从实战出发的训练方式让孩子们在模拟比赛场景中快速提升足球意识和技战术能力。在 5 日晚观看中日国家队比赛时,王小湾敏锐地察觉到,日本队在比赛中的传控、跑位节奏以及攻防转换速率,与前一天在小球场上看到的孩子们的训练场景如出一辙,充分体现了日本足球从青少年训练到成年国家队一脉相承的战术风格和足球理念。
在日本,大多数孩子放学后会在学校参与各种体育社团锻炼,而那些有更高足球追求的孩子则会选择到社会俱乐部加练。这些孩子每月需缴纳折合人民币 500 元的费用,在俱乐部接受更高水平教练的指导,训练内容更丰富、强度更大。根据年龄段不同,球员每周训练三至五次,并在周末参加东京都的一些赛事。例如,在中日之战中表现出色的久保建英便出自这家青训机构。
中国青训
相比之下,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单项技术、轻实战运用的问题。训练内容与比赛实际场景脱节,导致小球员在进入成年队后,难以将训练中的技术转化为比赛中的有效发挥。同时,国内青少年足球训练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练资源稀缺,一些地区的孩子无法获得高水平的指导。此外,由于训练与比赛结合不紧密,青少年球员缺乏足够的实战锻炼机会,比赛经验积累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年轻球员的成长和发展。
三、球员选拔更公开、公平
公平公正的球员选拔机制是足球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东京 FC 俱乐部的青训选拔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俱乐部梯队分为 U18 和 U15 两支,每支梯队又分为 A、B 队,A 队水平高于 B 队,两支队伍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所有球员均自费训练,俱乐部仅承担部分外出参赛费用。梯队球员分布在东京各个学校,并非像国内部分省市那样整建制集中在同一所学校,甚至因场地原因,U18 和 U15 梯队在不同地点训练。
俱乐部选拔球员时,每年通过对社会公开的方式进行,打分测试内容仅包括身体素质和实战比赛两项。东京地区各优秀青训俱乐部的苗子均可参与选拔,整个过程杜绝了找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例如,曾有与俱乐部关系密切的日本友人,其儿子在试训中未通过第三轮复试,俱乐部并未给予特殊照顾。
俱乐部青训总监不仅负责训练工作,还肩负球探系统的重任。他每月奔波于东京都的各项青少年赛事,为俱乐部挖掘优秀苗子。在日本,小球员 18 岁以下严禁交易,且各俱乐部在青少年人才流动方面遵循约定俗成的行业自律规矩,U18 梯队不签署任何工作合同或 “卖身契”,职业队之间也不会相互挖角青少年人才。若有高水平队伍需要球员,各方会以球员发展为考量进行协商解决。
在日本,由于俱乐部 U18 梯队球员升入本俱乐部一线队的比例极低,如东京 FC 俱乐部今年 U18 梯队仅有 1 名球员直接升入一线队,因此 95% 以上的梯队小球员会选择进入大学踢球。日本足球发展的核心动力并非高中联赛,而是大学足球和大学生联赛,J 联赛四分之三以上的球员来自大学。这种模式为青少年球员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在保证学业的同时,通过大学联赛的锻炼,提升足球水平,为进入职业足坛做好充分准备。
而在中国,青少年球员选拔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吃、拿、卡、要” 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选拔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导致部分有潜力的球员被埋没。此外,国内青少年球员发展路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职业俱乐部梯队,忽视了校园足球和大学足球的培养作用,使得从大学生联赛中走出的职业球员寥寥无几,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青少年联赛普及、规范
完备且规范的青少年联赛体系是检验和提升青少年球员水平的重要平台。欧美足球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都拥有成熟的每周举行的青少年足球联赛。日本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以区域性联赛为主,各年龄段球员每周末都有正式联赛可踢,仅全国性总决赛采用短时间的赛会制比赛。这种常态化的联赛模式,让青少年球员能够在频繁的比赛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同时也便于教练根据比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实现比赛与训练的紧密结合。
与之相比,中国目前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以赛会制比赛为主,即便新推出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本质上仍是赛会制锦标赛形式。赛会制比赛虽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多场赛事,数据上看似参赛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但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比赛中容易出现比分悬殊的情况,这不仅无法真实反映球员水平,还可能打击小球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赛会制比赛时间集中,难以与日常训练有机结合,不利于青少年球员水平的持续稳定提升。此外,规范化的每周联赛在场地、裁判等办赛成本方面较高,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国内各地建立成体系的全国或地方性青少年足球联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社会足球赛事的繁荣
社会足球赛事的繁荣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足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和普及程度。在日本,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足球队,且存在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企业赛事,比赛水平颇高。日本企业倾向于招聘具有体育特长或大学体育系毕业的学生,认为这类员工既能发挥体育特长,又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许多大学毕业未能进入职业联赛的足球选手会参与此类赛事,采用半天上班、半天踢球的模式。若日后不再踢球,他们会在企业内接受岗前培训,转岗担任各类岗位工作。这种模式不仅为足球爱好者提供了持续参与足球运动的机会,也促进了足球运动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和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日本足球的群众基础。
反观中国,社会足球赛事的组织和开展尚不够完善,企业对足球运动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社会足球赛事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相对有限。这导致足球运动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程度不高,未能充分挖掘潜在的足球人才,也无法为职业足球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支撑。
除上述几个方面外,日本球员普遍将前往欧洲踢球作为职业发展的目标,这种强烈的进取心和对更高平台的追求,促使他们在面对亚洲球队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胜欲望。正如 J 联赛町田泽维亚体育总监原靖所说:“日本队站在场上的 11 个人,都是在欧洲踢球的,虽说中国队是在和日本队踢球,但其实是中国队在跟欧洲的球员踢球一样。” 而中国球员在国际顶级赛事中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与世界高水平球员同场竞技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球员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足球理念的更新。
中国村超
中日足球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中国足球若要实现突破和发展,需要从职业俱乐部运营管理、青少年训练、球员选拔、赛事体系建设以及社会足球推广等多个方面入手,学习借鉴日本足球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并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有望逐步缩小与日本足球的差距,在国际足坛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