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足协推出了限薪令,将中超、中甲、中乙三级联赛的球员顶薪分别限定为1000万元、500万元和300万元,并且宣称向日本足球学习,鼓励国内球员出国闯荡。
随着中国男足国家队的不断退步,时至今日,现有的中超中甲两级联赛的球员水平,已经很难吸引欧洲俱乐部了。向国外足球学习倒是喊了好多年,几十年中国足球先后向匈牙利、巴西、德国、西班牙、荷兰等足球先进国家学习过,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中国足协的领导还访问了克罗地亚,和克罗地亚足协达成了合作协议,准备学习世界杯亚军克罗地亚。而近邻日本和韩国,则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足球不进反退,这让很多人心里有一个疑问:中国足球是不是选错了方向?我们究竟应该学习那种足球风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足球就有过多次的向国外足球学习的经历。这些足球圈内的洋务运动,虽然大多流于失败,但是确实让中国足球开阔了视野。
1987年,为了备战汉城奥运会预选赛,由巴西FOCO公司提供赞助,时任国家队主教练高丰文率领中国国家队远赴巴西,进行为期2个月的比赛训练。巴西足协为中国国家队安排了教练儒尼奥尔,全权负责球队的比赛和训练事宜。
在巴西的两个月,中国国家队尽管没有遇到像弗拉门戈这样的一流球队,但是热身赛的对手全部都是职业球员。南美球员是靠足球养家糊口的,薪水取决于他们的赢球率,有时候一场球赛的表现就可能影响到一份职业合同的签订。巴西是足球王国,即使是很小的城市也有不错的球队和优秀的球员,中国国家队在巴西打了多场热身赛,负多胜少,让带队的巴西教练非常气愤,消息传到国内舆论媒体哗然。
这届国家队的一些球员在回忆这次巴西之行时,认为在技战术水平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球员在青少年时期的一些技术动作已经形成了习惯,想改变已经非常难了,在热身赛中国内球员基本功差、动作缓慢的弱点暴露无遗。再加上球队在比赛地点之间来回奔波,个别球员和巴西教练之间存在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球队的集训效果。
然而通过和巴西足球的近距离接触,让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足球有了很多观念上的改变。
巴西教练一直强调比赛的控球权,强调球的转移,但是和我们印象中的巴西足球不同,巴西教练要求不要进行过多的短传和带球,需要用长传来调动对方,让对方的紧逼和密集防守失效。当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已经碰到墙了还要继续撞墙吗?另一方面,中国球员当时还不习惯互相间呼喊,巴西教练认为呼喊是把场上信息传递给队友,不要觉得不好意思。
此外,巴西教练针对个别球员想在比赛中过人,但是将球带丢之后反而给对方创造了进攻机会,致使全队后撤防守的现象,指出这种体能上的整体浪费是没有必要的,足球不是一个人的表演,需要整支球队的共同努力。贝利和马拉多纳的才华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即使没有通过集体配合也会成为优秀的球员。某些前锋没有听从教练指挥迅速回防,这是极不合理的,所有队员必须全体退防,这样才能避免失败。
更让国家队教练和球员震惊的是,巴西球员在比赛后没有不训练、减少训练量或者调整状态的习惯。巴西人在重视足球技巧的同时,非常重视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事实胜于雄辩,如果一名球员可以拥有良好的体能,那么他就可以利用体能进行更多的突破或者助攻,甚至破门得分。
在从巴西返回国内后,高丰文指导加大了国家队体能训练的力度,事实证明:这一届国家队是中国足球历史上体能最出色的一届国家队,在国际大赛中没有球员倒地抽筋的现象,这和几年后的施拉普纳国家队多名球员倒在12分钟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此后的1988年奥运会预选赛上,在主场先负一场的不利局面下,在东京国立竞技场2-0力克日本队,中国足球第一次实现了冲出亚洲的愿望。
1992年,德国人施拉普纳出任中国男足主教练,开启了中国足球引进外籍教练的先河,他也许不是外籍教练中水平最高的一位,但可能是对中国足球影响力最大的一位。即使卸任中国队主教练之后,施拉普纳仍然促成了多位球员赴德国踢球。很多年后,施拉普纳以自己是欧洲足球界放眼望中国的第一人而骄傲。他的一句口号让人记忆犹新:“如果你不知道球该往哪踢,就往球门里踢”。
施拉普纳在国家队中一直提倡豹子精神,这为中国足球注入了一些刚猛的元素,但是也无形中增加了国家队的红黄牌数量。德国足球的严谨态度和坚韧精神,在施家军里并没有太多的体现,球队中引入了过多的身高力量型球员,反而失去了以往国家队中注重技术的风气。
1990年世界杯德国队夺冠,标志着整个世界足坛的潮流从进攻回归到了防守,于是532成为很多联赛的主要阵型,边后卫助攻和自由人打法大行其道,这种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家队。施拉普纳执教期间,一直在为国家队的中场组织人选头痛不已,最终选定了吴群立、彭伟国和孙伟三名球员,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失败的选择。前卫线都是组织进攻型球员,没有防守型前卫,而后卫又囤积过多,中场失去了屏障,最终导致了伊尔比德之败。
米卢蒂诺维奇率领中国男足成功打入韩日世界杯,终于让中国人圆了一回世界杯的梦想。很难说米卢让中国足球有多少质的变化,他更多是在用他的快乐足球理念来转移球队中的矛盾,减轻球队面临的各种压力。经历了1997年十强赛的洗礼,这一届国家队队员更加成熟了,而米卢多次带领球队打进世界杯的经验也增加了国家队的晋级希望。
从技战术上分析,这一届国家队对比赛节奏的控制上更加得心应手,即使丢球也毫不慌乱,这种成熟感在以往国家队是不多见的。而米卢并没有完全放弃中国队快速反击的战术特点,比赛中有很多进球是通过反击获得的,中国队快速简洁的战术风格得以保留。
米卢国家队的一大贡献是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球员。在2002年世界杯前后,有一大批中国球员得以进入了欧洲赛场:范志毅先后加盟英格兰水晶宫俱乐部和苏格兰邓迪联队,孙继海加盟曼城俱乐部,张恩华租借到了英甲格雷姆斯比,杨晨加盟德国法兰克福俱乐部,邵佳一加盟慕尼黑1860俱乐部,马明宇加盟意甲球队佩鲁贾,黎兵租借到德乙球队奥芬巴赫,谢晖加盟德乙亚琛俱乐部,而像吴承瑛和曲波,也分别获得了意甲和英超的试训机会。
这届国家队的一些年轻球员,甚至坚持到了10年后西班牙人卡马乔执教的中国国家队。实际上,从2002年世界杯后接任的荷兰教练阿里·哈恩一直到西班牙教练卡马乔,都是在吃这届国家队留下的老本,没有这一届国家队的成功,就不可能有后来一些年轻球员的竞相出国。到了里皮执教国家队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球员在欧洲踢球了,里皮的失败在所难免。
从1992年施拉普纳执教中国国家队开始,到里皮二次出山最终下课为止,如果算上中国杯临时指挥的卡纳瓦罗,有9位外籍教练先后担任过中国国家队主教练的职位,他们分别是德国人施拉普纳、英国人霍顿、神奇教练米卢蒂诺维奇、荷兰人阿里·哈恩、塞尔维亚人福拉多、西班牙教练卡马乔、法国人佩兰、意大利教练里皮和卡纳瓦罗,这些教练几乎涵盖了世界足球的强国版图。
然而,每位外籍教练的命运很相似,几乎都是高开低走,最终黯然下课。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目前我们球员的技术能力已经很难跟上欧洲一流教练的执教水平了,大学教授给小学生上课,小学生是听不懂的。另一方面,国家队的管理水平和一些人为因素影响了外籍教练的执教,像福拉多时期,竟然出现了杜伊科维奇和福拉多的双轨制管理,这在国外简直是闻所未闻的笑话。
更为重要的是,频繁更换主教练,使国家队的战术风格缺乏一定的连续性。随着主教练的更替,球队的技战术风格势必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球员,因为他们要尽快适应球队技战术的变化,否则将会被调整出国家队。在不到28年的时间里,中国队先后经历了17位主教练,平均每名主教练的任期只有1年半。很难相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国球员会掌握意大利足球的链式防守或者是荷兰人全攻全守的战术精髓。
画虎不成反类犬,只学了外国足球的皮毛,中国足球的很多优势反而荡然无存。以往中国后卫球员进攻能力强的特点在最近几届国家队已经消失殆尽,亚洲杯上中后卫接连被韩国和伊朗两支球队打爆就是佐证。至于中国队以往的两翼齐飞、中路包抄、快速反击或者是定位球方面的威胁,现在更是荡然无存了。中国足球不进反退,是有原因的,连看家本领都没了,还怎么和其他国家竞争?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联赛,管办分离都是行之有效的制度,然而在中国却很难实行,喊了多年的职业联盟最近也悄无声息。
中国足协之所以不愿意放手让职业足球走向真正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还是一个利字在作怪。从1992年中国足协派人到英国足总学习职业化管理经验,到现在已经27年的时间了,我们还在不停地向其他国家学习。中国确实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但是足球职业化的制度规则是相通的,很多制度本来完全可以洋为中用,采用拿来主义,但是一些实行市场机制的内容,最终都被篡改了精髓,变得面目全非起来。
以前的中国足协,会定期选派教练员到足球发达国家培训。像当年的国家队主教练高丰文,曾经到法国培训过。金志扬和戚务生、李应发三位教练,都先后到德国培训过,而金志扬和李应发的培训,还得到了当时曼海姆队主教练施拉普纳的支持。
李应发教练有感于国内球队和德国职业球队之间巨大的训练水平差异,回国后改进训练计划,成就了辽宁队十冠王的伟业,他是中国足球界当时唯一一位正教授级别的教练。这些国内优秀教练在国外开阔了眼界,很难说他们后来的成功和出国培训没有关系。
现在足协很少组织这种出国培训了,大部分都是短期的教练员培训班。尽管目前中超联赛的各支球队引进了一大批外籍教练,很多还是欧洲知名教练,然而我们究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什么好的训练方法?通过这些教练,我们培养出了多少自己的本土教练?俱乐部的资金投入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这些问题,值得中国足球界的人士深刻反思。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