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看世预赛,又输了;
图源:百度搜索
看着日本、韩国在世界杯上拼杀,再想想咱们的国足——不少球迷都有个疑问:
中国足球为啥总“掉链子”?
其实不是球员不努力,而是背后藏着3个绕不开的“深层问题”,每个都有真实案例戳中痛点。
图源:百度搜索
一、青训:想选“好苗子”,却连“苗子池”都没装满
咱们总说“少年强则足球强”,但现实是:
咱们的“足球少年”太少了。
查过一组数据:
中国注册的青少年足球球员,满打满算也就几万;
而隔壁日本,光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就有100多万——相当于咱们的20多倍。
这么点人里想挑出能踢职业、能打国际比赛的,简直是“在米缸里找芝麻”。
更让人无奈的是“急功近利”的培养。
之前有个青训教练爆料:
有些俱乐部为了让小球员“出成绩”,故意让身体壮的孩子去“硬撞”,不练技术、不练意识,就拼谁跑得多、撞得赢。
结果呢?
小时候能赢,到了成年队,面对技术细腻的对手,根本跟不上节奏。
就像之前U23国足打比赛,明明身体不差,却总因为“不会传球、不会跑位”输球——根子就在小时候没练对。
图源:百度搜索
二、足球文化:我们爱“看球”,却很少有人“踢球”
每次世界杯,朋友圈里全是聊球的;
但转过头想:
你身边有多少人真的去踢过球?
上个月小区里有个爸爸想带孩子踢球,找了半天没场地——要么是收费太贵的商业球场,要么是学校操场不让进,最后只能在停车场旁边的空地上踢,还得躲着电动车。
这不是个例:
很多城市的球场要么“藏”在收费场馆里,要么被广场舞、停车占了地方,普通人想踢个球,比登天还难。
还有学校里的足球课:
不少家长怕孩子受伤,不让报名;
有些学校的足球课也只是“走过场”,踢10分钟就集合,根本达不到训练效果。
对比日本:
很多小学都有足球俱乐部,放学后排着队去操场练球,家长还会主动送水、加油——人家是“全民爱踢球”,咱们还差得远。
更扎心的是舆论:
球队赢了就捧成“神”,输了就骂成“废物”。
之前国足打平一场关键比赛,有球员因为“没跑满全场”被网暴;
可很少有人问:
他是不是有伤?
球队战术是不是有问题?
这种“赢了狂欢、输了踩踏”的氛围,谁还敢让孩子去踢球?
图源:百度搜索
三、管理:“外行管内行”,还曾被“金元足球”搅乱
足球要搞好,得靠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过去这些年,“不专业”的决策太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金元足球”那几年:
某俱乐部疯狂砸钱,动辄几千万欧元买外援,国内球员成了“陪衬”——反正进球靠外援、防守靠外援,本土球员不用动脑,只要跟着跑就行。
结果呢?
俱乐部是拿了联赛冠军,但本土球员的水平没涨反降。
后来这家俱乐部资金链断裂,直接解散,留下一堆烂摊子。
还有那些“奇葩规定”:
前几年突然要求俱乐部改“中性名”,不许用企业名。
本来很多中小俱乐部靠企业赞助活下去,一改名字,赞助没了,只能裁员、降薪,甚至解散。
有个中甲俱乐部老板无奈说:“本来好好的,突然改规则,我们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图源:百度搜索
更早年的“假球黑哨”就不用多说了:
有些裁判收了钱,故意吹“偏哨”;
有些球队为了保级,故意“放水”。
图源:百度搜索
当时有个裁判被查后承认:
“一场球能拿几十万,谁还管公平?”
这种乱象把行业公信力全毁了——球迷不爱看了,投资者不敢投了,足球生态彻底被搅坏。
图源:百度搜索
不是球员不行,是“土壤”该松松了
其实咱们不缺爱足球的人,也不缺有天赋的孩子。
但如果“苗子池”装不满、普通人踢不上球、管理总是“瞎折腾”,足球想搞好真的太难。
或许改变要从小事开始:
小区多建块免费球场,学校多开几节真练的足球课,少点“急功近利”的要求——毕竟足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走。
友友身边有孩子踢球吗?
或者友友觉得还有哪些问题该改?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