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着手安排国足11月重新集结,沉寂两月的中国足球终于迎来一丝波澜 。这场迟到的集结,既让球迷看到世界杯失利后的重启迹象,也暴露出中国足球在新周期备战中的深层弊病,当集训安排沦为"赶工期"式的补救,所谓的重建恐怕仍难逃"头痛医头"的困局。
国足此次重组的紧迫性早已刻不容缓。自梦断2026年世界杯后,球队已连续错过8月、9月两个国际比赛日窗口期,球员无集训、无热身的状态持续近百天 。更致命的是,国际排名积分的停滞不前,可能直接影响亚洲杯分组抽签的档位归属,让本就艰难的赛事征程雪上加霜。
此次重组计划的细节透露出明显的补救痕迹。足协将集训与热身赛地锁定在南方城市,美其名曰利用气候优势快速进入状态,实则是对前期筹备缺失的无奈妥协。更值得警惕的是人员统筹的潜在隐患:U22国足中多名球员兼具国足新生力量身份,两支国字号球队的球员调遣尚未形成明确方案,届时极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用人困境 。
选帅悬而未决的后遗症已开始显现。尽管5位候选人涵盖哈维尔、小克鲁伊夫等中超熟手与普罗别日等欧洲国家队主帅,但新帅要在11月到位后立刻完成阵容磨合、战术制定与团队凝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参考上届国足备战经验,新任主帅至少需要4-6场热身赛才能建立战术体系,而目前仅安排的两场比赛,更像是"走过场"式的应付。
中国足球的重建,从来不是换帅或短期集训就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当前足协的工作重心,仍停留在完成即时任务的层面:似乎只要11月集训顺利开展,就算走完了重建第一步。但真正的问题藏在更深层:青训输送是否能跟上成年队需求?从U22国足晋级U23亚洲杯正赛的球员中,又有几人能真正融入国足体系 ?
国足的重建同样需要向下扎根,要让联赛成为球员成长的沃土。国家队的竞争力,永远建立在联赛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足球的复兴,从来不会因一场集训或两场热身赛而到来,它需要足协放下"赶工期"的焦虑,拿出"种大树"的耐心,在选帅、青训、联赛三大板块同步发力。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