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心里发堵。中国足球这些年像是坐上了一辆失控的破车,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移了位。短短两三年,四十五家职业俱乐部说没就没了,像冬天的落叶,风一吹,全散了。而某些人轻轻松松换个名字,照样活得滋润,你说气不气?
你敢信,上海上港改成了上海海港,一字之差,就过了。可其他俱乐部呢?恒大当年差点气笑了,放话说要干脆叫“恒久远大队”,这不是讽刺是什么?陈戌源推的中性名政策,名义上说是去企业化,搞纯粹足球,结果呢?投资人寒心了,钱不烧了,球队一个个倒下,连名字一起抹掉。
鲁能这俩字,多少年的情感沉淀,济南文旅接手时候明明符合“使用超二十年可保留”的规定,结果人家一句话:“不行,一律改。” 连旗下公司叫“某某泰山”的都差点被禁用,最后紧急改名才算过关。这哪是政策执行,简直是“选择性执法”。

再说国安,以前多稳定一家俱乐部,中信集团扛了多少年。可强制改名之后,股权结构一变,中信被挤走,一块钱转给中赫。这操作你品,你细品——要是中信还在,中赫能顺利拿俱乐部去抵押贷款吗?背后有没有猫腻,不用我说吧?
申花的名字也留不住了,一并抹掉。这些名字不只是招牌,是球迷几十年的情感寄托。你一刀切了,情感断了,投资人也走了。没人再愿意当冤大头,砸钱养一个没有商业价值的空壳。
上港为什么没事?巧了,那是陈戌源的老东家。别人拼死拼活合规,他家轻松过关。这双重标准,明眼人都看得明白。以前国安和上港看起来挺和谐,现在回头一看,原来早埋了雷。
俱乐部解散四十五家,数字摆在那儿,不是小事。每一个数字背后,是一群人的饭碗,是一城球迷的寄托。改名本可以温和推行,非要搞得像一场清洗。结果呢?根基动摇,信任崩塌,投资人撤得干干净净。
你说,这账,到底该谁算?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