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足球发展史和现代足球体系的运行,我们可以发现足球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3个因子决定足球水平:一个是钱,一个是身体条件,一个是历史(或者你可以说叫传统,叫基因),如果说足球水平高低是可以量化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因子来进行分数量化,综合评分最高,足球水平也就越高。
下面我们就这三个因子分别进行展开讨论:
我们先谈钱的因子,先来看世界足球发展好的地区主要是欧洲和南美,欧洲的经济条件自不必说,经济发达,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富足的俱乐部运营。世界顶级足球俱乐部一年的收入动辄上亿欧元,比如皇马俱乐部每年的收入是7亿欧元。有了钱就有了很多条件,比如良好的草地环境,良好的运动辅助设置,良好的医疗水平保证运动员少受伤或者尽可能减少受伤和康复概率,以及通过足球这个职业获得的收入,等等,好处太多不一一列举。
南美相对来说穷,但是足球是他们是上升通道跟中国对于读书的理解一样。足球踢好了就能开跑车娶美女走上人生巅峰。所以穷孩子把足球为人生跨越阶级的天梯。中国富,也是这几年才有的,竞技体育有延后性,现在开始投入青训,至少也得10年后才能看到成绩。同时,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项目,穷人通过读书翻身成本最低。举个最简单例子,混到中超一线队非主力,大概年薪是50万,可是一年靠踢足球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机会呢,中超中甲都算上,1个队伍一年从二线队提拔3个人一年能有150人去年清华大学一年的招生就是4000多人,可以说通过踢球达到中产阶级比考清华都难,第二个因素就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貌似也有钱,但是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穷人通过努力还有一些希望跨越阶级,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去追求读书考上好大学,读个名校进入名企来实现人生逆袭。欧洲呢,属于发展停滞阶段,穷人几乎没有翻身机会,所以欧美的穷人都是鸵鸟,把头埋到地下认命了。但是欧洲福利待遇也好,即使是穷人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而且贫富差距小。大部分欧洲人可以放飞自己的天性。
有人说我们不是花几千万把人家现役国脚买来了吗,我们买外援每年的转会费都能排进世界前列,GDP我们是世界第二,难道我们中国没钱吗?中国从总量上来说,肯定是不差钱,但是从各领域投入上,足球的投入还是太少,并且存在这畸形的模式。就好比盖房子,地基应该是最重要和大投入的,而我们是把钱都用来盖漂亮屋顶了,但是基层投入十分匮乏。说明我们对整个行业的资金投入是匮乏的,只有钱不够才会往一个行业末端投钱,因为风险低见效快。相当于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努力读书,最后毕业的时候花钱买了荣誉证书,让自己看起来好像学问很好,其实心里自己最清楚自己什么水平。还有为什么钱不投在青训上,因为风险高收益低。5000万买个胡尔克可能够,但是5000万给一个市的每一个区建两块标准足球场都不够。中国有多少个市,有多少个省。可想而知通过在基层的持续投入而创造一个本土球星,投入需要一个天文数字,而且建了也不一定能真踢出来个球星,这种钱花了能提高一个地区所有人的平均水平,但是无法培养出超水平的球星。这种无法立竿见影的钱谁来花呢。
大部分人中国人真的是热爱足球吗,其实不过是什么都想赢而已,实际中国人真的花在足球上面的钱有多少呢。很少很少,都看的是免费的电视,大部分家长宁可吧孩子腿打折也不让孩子走职业足球这条路,所以中国真的职业踢球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看热闹的。
第三个因子,我们统称为历史,传统,基因,这个因子我们谈什么呢?我们谈核心问题--就是足球对于每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按照从各个国家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偏差是非常的大。像德国英国这些老牌的足球国家,足球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周末朋友相约或者家庭聚会都有可能是去看一场球,从这些国家的俱乐部年票季票销售情况就可以了解到,很多人并不是偶尔看一场球,而是偶尔漏看一场球。同时还有几个现象,一个是俱乐部的死忠粉特别多,常年坚持支持某一个俱乐部,就好像有一次某个中国电视台采访一个球迷,问他为什么支持这只
欧洲人选职业踢球,踢不出来20多数再去找个工人的工作,收入也不会比白领大学生差太多。中国人呢,一旦踢不出来,20多数出来找工作跟读书的,工资能差好几倍。穷人谁敢承担这样的风险。
通常我们会有一个误区,总认为我们13亿人选个20个人踢球,怎么可能会踢得不好呢?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绝对人口数量和相对专业人口数量,我国确实有13人绝对人口,在全球范围内比人口数量,我们都是绝对的人口大国,但是如果我们来看相对专业人口数量,你可能就会吓一跳,根据最新的足球统计,我国注册的足球运动员只有5万人,而日本是多少呢70万,德国是多少呢600万,克罗地亚全国只有400万人注册足球运动员就有10万人。虽然说这里面统计的注册数量有水分,也未必每一个注册球员都是每周都踢比赛的运动员,但是从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该领域的现状。有时候真实的状况和我们以为的状况相距甚远。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