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单实体店主

「外媒看中超」上海足球故事:从中远到上港,沪上德比的恩怨情仇

北单实体店主微信:av616X4

上海,这个地名,如果用个体汉字的意义来理解就是“海面之上”,这个词似乎点出了这一国际大都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事实上,这座被霓虹灯和摩天大楼所包围着的城市,它其实位于黄浦江的两岸。虽然与长江相比,黄浦江只是个小支流,但因为它流淌于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透过其水面总能映射出大上海的壮丽,这也使得黄浦江具备了极广泛的知名度。

黄浦江畔,准确地说应该是中山东路18号,坐落着一座雄伟的英式建筑。它的七楼是Bar Rouge酒吧,是每个准备在上海滩度过周末的人必去的地点之一。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正对着陆家嘴。陆家嘴原本是黄浦江水折向东流后冲击出的一块嘴状的沙滩,但最近20年里上海人却在上面建起大量极为壮观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就包括:东方明珠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塔(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迷人的外滩夜景

透过Bar Rouge酒吧的窗台,就能将它们的倩影尽收眼底。慵懒地抿着一杯马提尼,眺望着窗外的世界,直至夜间10点外滩景观灯陆续熄灭,这本是在这座繁忙都市中颇为惬意的一件事。但如果你是一名足球爱好者,在外滩这间酒吧里,你却很难感到尽兴,因为他找不到那座著名的“虹口球场”。虹口球场是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的主场,在最近几个赛季的中超联赛中,这座球场的主队每年都要与同城的另一支劲旅——上海上港,展开(至少)两次激烈的德比对决。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谈到“德比”这个词时,头脑里浮现的画面通常应该是:在20世纪初期或者更早的一段时期,两家俱乐部都建立于同一座城市,经历数十年的时间沉淀后,对于一家俱乐部的激情和忠诚得到了完整传递——从爷爷传给父亲、再从父亲传给儿子。从这一角度来看,上海德比就会显得有些另类,毕竟上海申花第一次在顶级联赛中与上海上港相遇还只是一件发生在2013年的事情。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上海德比”是很难让人找到归属感、没有太多情感基础的无聊比赛呢?不,绝不是那样。

与世界各地著名的德比大战一样,上海德比的迷人之处也在于,两家俱乐部都牢牢地把这座城市不同社会阶层与自己捆绑在一起。为了能够深层次地了解这对刚刚形成不久的德比死敌,我们有必要把时间轴拉得更长一些,甚至回到上海上港、上海申花两家俱乐部创建之前的时代……因为,笔者希望通过这篇介绍“上海德比”历史的文章,也顺带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国足球的历史,进而让更多西方读者有机会了解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人文历史。

最近几年异常火爆的上海德比

说起来,上海这座城市的足球历史还算比较悠久的,甚至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人曾强迫清朝政府开放许多中国的沿海城市,足球运动也因此被传播到上海。除了前英国殖民地香港之外,上海也算是最早一批开始踢现代足球的中国城市之一。

20世纪的前十年里,上海足球的发展速度有了明显提升,部分中国人也加入了这项原本只在西方人之间进行的游戏。当年的上海滩曾有过不少足球队,这里也组建过自己的联赛,每场比赛能吸引到不少球迷来驻足观看。而这些观看了足球比赛的球迷,又会把这项运动传播到他们所在的街区或大学。不过从全局角度来看,当时活跃于上海足坛的绝大部分球队还都是由外籍人士组成的,当地人对足球还不算太感冒。

民国时期的上海校园足球队

时间来到1949年10月1日,三年内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整个国家由此进入新时代,而足球运动也是如此,它也迎来了一场革命。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里,足球(乃至体育)和这个国家的许多其他行业一样,都必须要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来服务。正因如此,城市之间的锦标赛、专业的俱乐部赛事都在那一时期被画上了句号。

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旧中国时期”长期受训于外籍教练的那批球员显然是需要改造的。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扶持下,一批超越了传统城市、地区的新球队开始应运而生。比如说上海,就成为“华东队”的大本营。通过这支球队的名称,我们就知道它汇聚了这个国家东部地区的足球精英。

由于当时并没有正规的国家联赛,更没有职业化足球,(所有足球比赛都集中于几周时间、在一座城市內完成的)全运会就成了这些球队唯一可以参与争夺的赛事。建国初期的中国人民普遍贫困,而且他们所坚持的“苏联模式”要求全民参与劳动,这就使得几乎没有人愿意追随自己支持的球队进行远途旅行,前往赛事举办城市来观看足球比赛(当时应该也没有“客场球迷”的概念)。

第一届全运会的开幕式

相较而言,上海市的球迷就比较幸运了——作为经常承办全运会赛事的主要城市之一,上海球迷不出家门就能亲眼观看到不少精彩的比赛(译注:本文作者表述有误,1959-1979年期间举办的前四届全运会,足球项目决赛阶段的比赛都是在北京进行的,上海仅仅承办过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足球项目的预赛)。这也使得上海居民逐渐恢复了同本地球队的亲密关系。不过在当时的那段特殊时期里,人们显然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操心——足球还根本排不上号。

1978年,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也让长期处于孤立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私营企业开始赞助(或收购)地区足球队,其中的先驱者就包括赞助了广州队的白云山医药集团(广州医药集团),而它就是目前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的前身。

中国的第一个足球职业联赛,甲A联赛,于1994年正式开踢。参与争夺的每支球队都被鼓励“摆脱对于地方政府的依靠、依靠自身来寻求经济支持”。这一制度导致许多私人企业纷纷创办旗下的新俱乐部,或收购旧体制下原有的地区足球队。

这种政策给球迷群体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照顾赞助商利益,俱乐部经常要更改自己的名称,甚至还包括自己的所在城市。想象一下,如果把位于西米德兰地区的利物浦,更名为“伯明翰可口可乐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即便是最死忠的红军球迷估计都会对这支球队瞬间无爱了。而这就是中国球迷从1994年至今都要忍受的一种现象,正因如此,在大部分拥有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城市里,我们才看不到那种欧洲式的(球迷与俱乐部之间的)关系。

上海或许可以算是一个例外。自从1957年获准用城市名称来给球队命名之后,上海队就一直是全运会足球项目的常客。而在1993年,上海队与当地企业——申花集团签订了一份赞助合同之后,“上海申花”这一队名在迄今为止的整个职业联赛阶段就始终没有改变过。1995年,在前国家队主教练徐根宝的调教下,上海申花还夺取了当年甲A联赛的冠军锦标。而徐根宝,在随后的上海足球(德比)历史中,更成为了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人物。

1995年上海申花俱乐部的全家福

足球比分-即时比分_足球即时比分_足球

职业联赛推广初期,我们还见不到“在同一座城内支持不同颜色球队”的德比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情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1994年,上海城內出现了一支名为“上海大顺”的足球俱乐部。两年之后,它改名为“上海豫园”——豫园是一座位于市中心的美丽园林。1996年4月1日,上海迎来了职业联赛历史上的第一场“上海德比”,交战双方为上海豫园和上海浦东,上海浦东是一支成立于1995年的新球队。这场比赛的级别是甲B联赛,中国职业联赛体系中第二级别赛事。考虑到两支球队加起来的历史只不过三年,而且还是一场低级别联赛的争夺,因此这场比赛也并没有产生出太大的动静。

两支上海球队在顶级联赛中相互碰撞的梦想,于2002年成了现实。上海浦东升级进入甲A后,改名为“上海中远”。最初,外界并不相信两队之间会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毕竟上海申花在此前的8年时间里一直都是这座城市唯一的顶级联赛球队,而当时的申花球迷群体也并未展现出分裂趋势。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上海球迷都是申花的支持者。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支持,上海中远方面也想尽了一切办法。他们同样将球衣颜色定为蓝色,而那个红蓝相间的队徽也与申花的标识颇为相似。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升级之后就斥巨资从申花那里挖来了几名上海本土球星,祁宏、申思和范志毅就是其中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范志毅在1998年离开申花后,曾登陆英国效力于水晶宫和邓迪俱乐部,2002年他以租借球员的身份为上海中远效力了一段时间。

前上海申花球员申思,在德比战中代表上海中远出场

2003年上海中远再次改名,变身成“上海国际”。从2002年至2005年期间,上海德比一直都在甲A/中超联赛中热闹上演,而且每一年都会比前一年更为热闹。在中国足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俱乐部经常要更换名称甚至所在城市,这就使得球迷对于俱乐部的忠诚度较为松散,球迷更换主队、同时支持两家俱乐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正因如此,上海国际作为“新来者”凭借着大投入和新鲜感,很快抢走了一部分申花的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对于申花近几年战绩感到失望的球迷。

在当时那个年代,上海德比就是中国足坛的重头戏。围绕着每个赛季的两场德比大战,当地球迷总会就“谁有权利代表上海足球”这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辩,而那些从城市一头投奔到另一头的球员们,也会遭受到球迷的记恨(良性的)。到了2003年,两支上海球队更是将整个联赛变成德比大战的舞台,相互缠斗的两队直到战至联赛最后一轮才让竞争画上句号。那个赛季的最终成绩是:上海申花55分,冠军;上海国际54分,亚军。不过在10年后,因为中国足坛掀起了一轮足坛打黑风暴,上海申花夺取的第二个顶级联赛冠军头衔最终还是被剥夺了。

眼看着俱乐部迅速蜕变成一支强队,但上海国际俱乐部老板的钱包却开始顶不住了。随着投入的缩水,球队战绩开始明显下滑。哪怕当时已经拥有了部分沪上球迷的支持,这支球队最终还是失去了跟申花掰手腕的资本。除了自身的麻烦之外,上海国际还遭受到了“上海中邦”的夹击,这家俱乐部于2005年从珠海搬迁到上海。处于困境的上海国际,于是决定从2006年开始搬家至西安。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上海中邦在顶级联赛也只坚持了2年,就于2007年与上海申花完成了合并。此后的数年时间里,上海申花又恢复了自己“一家独大”的生活,在上海这座世界第一大都市里,德比这个词也成为了历史。

未能撼动上海申花的地位之后,上海中远也离开了这座城市

就在新世纪到来之初,前申花教父徐根宝于2000年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根宝足球基地”。从2005年开始,这座足球学校就开始以“上海东亚”为队名征战职业联赛。2006年那一批征战于中国乙级联赛的球员,年龄都在14-17岁之间。然而在徐根宝的带领下,这群“童子军”还是在2007年升入了第二级别的中甲联赛,外界也开始将“中国曼联”的雅号赠予这支年轻的队伍。2012年中甲赛季结束后,上海东亚又升级进入到中超!激烈的上海德比又将在顶级联赛中再次上演!

事实上,早在2012年初,曾经的中超俱乐部南昌衡源也一度搬到了上海,把上海的金山区作为自己的新家。这支新军为了营造上海德比的气氛,还特意将俱乐部名称更改为“上海申鑫”(与申花队名仅仅相差一个字),但他们却遭受到了上海球迷的冷遇。即便俱乐部使用过给以前的南昌球迷报销车费的方式,试图激活自身的惨淡上座率,但依旧收效甚微。当年上海滩申花与国际两大阵营剑拔弩张的场景,在2012年的中超联赛中并未出现。

“新来者”上海申鑫很难在这座城市中得到认可

由于存在人气和实力上的差距,上海申鑫2015年降级前,跟上海申花之间也并没有进行过几场“像样的”德比大战。于是,挑战申花的重担就落在了上海东亚肩上。

在上海东亚征战中超的第二个赛季里,一批本土球迷也开始逐渐聚集到俱乐部的旗下。因为这支球队曾先后培养出一大批中国足球最优秀的年轻球员,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武磊、张琳芃(经常被球迷称为“中国拉莫斯”)。

一手打造了上海上港的中国足球教父——徐根宝

2013年起,上海上港俱乐部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得到了大笔资金援助。最初的两个赛季里,俱乐部还能保留住原来的名称,但从2015年开始就更名为“上海上港”。而在一年前,由于上海申花也将股权出售给了上海绿地集团,俱乐部的全称也变成“上海绿地申花”。与其他中超俱乐部粗暴更换名称的做法不同,在2014年的名称变更过程中,俱乐部的新主人为了避免遭遇球迷抵制,最终保留了“申花”二字。

于是,从2013赛季的中超联赛开始,上海上港与上海申花就在上海滩展开了“亚洲足坛最激烈的德比大战”——哪怕在上海国际还存在的年代里,两队竞争的激烈程度都无法与之比肩。2013年4月23日的首次交锋中,上海申花凭借徐亮和莫雷诺的进球,先以2-1给上海上港上了一课。

从那场比赛之后,每逢上海迎来德比日,这座城市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足球场上,红蓝两色的对抗也自然是周末的主旋律。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期待着精彩大戏的降临,而搞到一张球票也突然会变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赛前徜徉于虹口或上海体育场(八万人体育场)外,你需要经过一个个贩卖盗版商品的摊位,与不计其数的票贩子擦肩而过……即便是这样,此情此景依然还会让一名欧洲球迷为之激动,会让他们忘记“足球在中国仍是一项年轻运动”的事实。

如今的上海德比大牌云集

事实上,两队之间的敌对情绪也很“年轻”。上海申花球迷会为俱乐部悠久的历史感到骄傲,在不同场合下都亮出过“只有申花才能代表上海”的横幅和围巾;上海上港方面,不仅吸纳了(申花之外)其他俱乐部的球迷,也让不少昔日的申花球迷改变了颜色。两家俱乐部的高层也在暗自较劲,每逢德比战时,他们只肯给竞争对手提供数量不多的客场球票。

随着浩克、奥斯卡、特维斯和瓜林等超级球星的加盟,两队都在逐渐加大了投入力度,从2013年开始的“新上海德比”火爆程度升至了一个全新层次。与西方足坛的情况类似,德比战就像一棵大树,在土壤底下悄悄地让自己的根接触到社会的每一阶层。按照汉语的习惯,这类德比战就像是一个易燃的“火药桶”。

————————————————

更多精品翻译,尽在肆客足球APP,欢迎下载!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