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离 中国队,已经23年没有赢过日本了,包括对方派出二队甚至三队参加的东亚杯。
相对于血泪斑斑的“恐韩症”,有些人的脑海中,还有残存的“幸念”:我们,其实不怕日本——这种“幸念”或者说执念,其实来自俱乐部层面。遥想当年亚冠,气吞万里如虎,柏太阳神们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不是啪啪啪,就是嘿嘿嘿。
但怕也好,不怕也罢,比赛,终归是要打的。在因“轻敌”被袋鼠戏耍过后,希望李铁和他的球队,不要背上包袱。毕竟,陈主席都说了,“上届12强赛,我们前4场才收获1分……”
16年前,韩国大田世界杯体育场。
穿着白衬衫的朱广沪摸着嘴唇,有些意犹未尽。
他想不明白的是,领先了54分钟,还是2比0,最后,为什么被扳平了。
他最终给出的说法是:成长的代价,“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教育,也是个教训。”
赛前,日本队主帅济科很狂,“我会换下所有主力”,他更关注的,是对韩国的比赛。当时,日本媒体很担心,怕激怒中国队——中韩之战时,日本裁判给了中国队三张红牌,西村雄一还把郜林当成李玮锋罚下去了;还有,2004年亚洲杯决赛的“手球风波”,始终是根刺。
朱广沪不管,“没什么区别,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日本队”。
李金羽和张永海的两个头球,让朱广沪欣喜若狂,徐云龙的头球,差点锁定胜局,浪费机会后,中国队受到了惩罚,最终,身高1米67的“和制奥特加”田中达也扳平了比分,也让朱广沪称憾连连。或许,他应该穿上那件黑衬衫——黑色,是他的幸运色,“朱克洋”,多是穿着黑色衣服完成的。
确实遗憾,因为那是1998年3月7日之后,中国队最接近击败日本的一次。不过,东亚四强赛的冠军,多少宽慰了国人的心。
1998年的东亚四强赛,这是中国队最近一次击败日本队。
当时,中国队把国际足联讲师霍顿,从顾问变成了主帅,这个英国老头,让中国球员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战术纪律”和“战术素养”,“说霍顿是中国足球的启蒙者,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如今已担任新疆足球副主席的孙继海在他的自传里这样说。
日本方面,冈田武史取代加茂周,即将带领日本队第一次打进世界杯,紧跟潮流的他,玩起了“三后卫”。
年代有些久远,或许很多人的记忆都有了偏差,感觉是黎兵进了两个球,但实际上,第一个球,是他压制中山雅史,造了一个乌龙;第二个球,不是他擅长的头球,而是侧身倒钩。
那场比赛,其实本应该还有第三个进球,但可惜的是,站在点球点上的范志毅,一炮冲天。
那时候,无论是中国球员,还是日本球员,都以为,双方在同一水平线。
法国世界杯后登陆意甲的中田英寿,当时这样评价中国队,“中国队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体能好,速度快,身材非常棒,在亚洲算得上是顶级的。”
他唯一没说到的,就是“技术”,而这,其实是日后中日足球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变成鸿沟的根本原因。
2001年的十强赛,中国足球扬眉吐气,虽然次年的世界杯上灰头土脸,但按照“惯性”,中国足球其实应该还有几年的向上发展期,2004年的本土亚洲杯,是延续这一势头的好机会。
那一年,中国队打进了决赛,对手,正是日本。
在半决赛点球大战淘汰了伊朗后,中国队信心爆棚,刘云飞那句“日本肯定、必须,从我心里来说,就得把他们拿下”,看似病句,却说出了国人的心声,虽然遭受了一些非议,但多数人都认为,无须苛责。
福西崇史率先进球,李明扳平,下半场,中田浩二将比分再次超出,玉田圭司打进第三球。1比3,中国队丢掉了冠军,当时,有一家媒体的标题是“失手”,一语双关——一是没守住冠军,二是日本队进的第二个球,是“手球”。
赛后,包括中国队和中国球迷,都非常愤怒,中国队主帅阿里汉拒绝领奖,为此,他还受到了时任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的批评。
“日本队的第一个进球是任意球,这个任意球本来是应该判给我们的;第二个进球是手球;第三个进球是先对孙继海犯规然后再进的。”赛后的发布会上,阿里汉连续放炮。
中田浩二不承认是手球,“那个球并不是手球,而是用身体撞进的。”但他的队友长友佑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盛赞了“东瀛之手”;济科也没敢辩护,只是说,球场上,必须完全尊重主裁判和助理裁判的每一次判罚,“对于这个进球,他们(裁判)并没有表示出任何异议。”
没有拿到冠军,阿里汉的运气,似乎也突然消失了,此后的世界杯预选赛,大家也都知道了,“11.17”变成了一道数学题,在那以后,无法晋级12强赛(10强赛),成了家常便饭。
中国足球,一度也习惯了。
习惯了看着日韩打世界杯,习惯了我们提前备战下一届世界杯。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