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美新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丰富地貌和辽阔疆域,滋养了这里人民能歌善舞爱运动的豪迈天性。手挽手、肩并肩,你追我赶,互相加油。运动场上的欢呼和呐喊,迸发着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与力量。在这片沃土上,体育绝不仅仅是竞技运动,而意味着很多很多……
新华社记者深入南北疆调研,推出“文化润疆的体育实践”一组三篇稿件,今天播发第二篇。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9日电 寒假还没过完,乌鲁木齐第121小学足球队的孩子们就拿着大扫帚去球场扫雪,白雪辉映国旗,足球伴随笑声,欢腾得连冷冽的空气似乎都升温了几度。
这所小学是国家、自治区、市三级足球特色校,校足球队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孩子组成。校长李磊不会踢球,但“就觉得这个事儿学校应该搞”。他说,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新疆又有群众基础,就适合搞足球。
“2034杯”第二届小学生足球大会(U12)新疆赛区比赛中,乌鲁木齐市第121小学足球队员(左)在和对手拼抢。杨伟 摄
李磊出生的乌鲁木齐二道桥和山西巷子一带,自清末民初起,就是新疆重要的物物交换中心,也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浓郁风情的多民族聚居区。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李磊亲身感受到,足球是如何让各民族在交往交融中更加亲如一家。“各民族朋友都爱踢球,吆喝一声就能聚起来一堆人,聊起足球就打开了话匣子。”
“会走路就会踢球,会说话就会唱歌。”
包括有百年足球历史的阿图什市在内,这是新疆许多地方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至今,阿图什市依克萨克村百年足球博物馆里陈列的老照片,还在讲述着百年来这片土地因足球赛而万人空巷的盛况。
资料图:阿图什县依克沙克村农民在练足球(1985年5月24日发)。新华社记者 李广宽 摄
2024年11月的“阿图什杯”全疆足球邀请赛,再次成为全城和周边老百姓的狂欢节。在赛场边无数加油助威的围观群众中,孩子为场上的父亲大声喝彩,坐轮椅的老大爷挥舞着五星红旗,76岁的埃里瓦尔吸着氧还舍不得走。
新疆体育局党组书记商洪波说,在新疆,足球不仅仅是足球,而是传统和荣誉,是紧紧联系各族群众的情感纽带。
“阿图什杯”全疆足球邀请赛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次邀请赛中,阿图什市和喀什市这两座有深厚足球传统的相邻城市之战被誉为“南疆德比”,吸引了超过5千名球迷和各族群众到场。座位不够,许多人就一直站着看了快两个小时。
为看“南疆德比”,喀什市民木再帕尔·艾尔肯驱车40分钟赶到阿图什。“太火爆了!”他说,“完全不亚于网上看到的贵州‘村超’,散场时我花了半个多小时才从人群里挤出来。”
被邀请到场的中超名哨麦麦提江说:“阿图什的球迷是全国最最最有激情的球迷。”
“阿图什杯”全疆足球邀请赛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北疆,伊犁州伊宁县的“村超”赫赫有名,2023年和贵州榕江县“村超”一起被评为全国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在这个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32个民族的聚居地,2024年夏天的“村超”热度再次升级:全县下辖的20个乡镇、社区均派队参赛;现场观赛人数超过10万人次;赛事全程网络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2.3万人次。
艾尔帕提·木沙所在的吐鲁番于孜乡队夺得当年的伊宁县“村超”亚军,球队成员就是乡亲们。“有种地的、搞养殖的,也有在企业上班的,一有空就在微信群里约球。在伊宁,谁还不踢两脚球么!”他说。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