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培先 审核 | 培先 发布 | 培先·权
500万年薪,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个让人羡慕的数字。
可对于中国足球运动员来说,这个收入水平却成了争议焦点。
曾经动辄上千万年薪的中超球员,如今最高只能拿到500万。
面对这样的变化,前国脚徐亮直接站出来表示:不能再降了,这话一出,网上的讨论炸了锅。
国足的薪资“过山车”
过去十几年,中国足球薪资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变化。
从2010年开始,中超进入“金元足球”时代,俱乐部疯狂砸钱,球员年薪动辄上千万,一些外援甚至能拿到接近欧洲五大联赛的薪资水平。
但高薪并没有带来成绩的提升,反而让联赛陷入“烧钱怪圈”。
直到2021年,中国足协推出限薪令,国内球员的最高薪资被限制在税前500万元,外援最高300万欧元。
这一政策让中超球员的收入瞬间缩水,甚至不到日韩联赛球员的三分之一。于是,围绕薪资高低的争论开始了。
前国脚徐亮向来直言不讳,他的观点也很简单:足球运动员的薪水就该高。
他的理由有两个:足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短暂,真正处于巅峰期的时间只有十几年,退役后收入锐减,很多人还需要为未来的生活做打算,因此,高薪是他们职业特性决定的。
足球是个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训练强度大,伤病风险高,而且球员经常需要长时间离开家庭,生活不稳定。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球员的薪资不能太低,否则很难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职业足球。
徐亮甚至担心,薪资过低会让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踢球,导致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陷入断层。
球迷怎么看?
对于徐亮的观点,球迷们的看法却并不一致。
支持者认为,高薪是职业球员应得的报酬,职业运动员的黄金时期短,市场经济下,薪资应该匹配他们的价值,限薪令让球员收入骤降,反而可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反对者则认为,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低,球员能力和薪资不匹配,过去十几年里,拿着高薪的球员并没有踢出好成绩,反而让俱乐部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降薪可以让俱乐部更理性经营,也能促使球员真正靠实力挣钱。
限薪令实施后,球员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球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
基本工资:这是主要收入来源,但相比“金元时代”大幅减少。
比赛奖金:赢球有奖金,特别是关键比赛,可能会有额外激励。
商业代言:少数顶级球员还能依靠品牌代言,但机会并不多。
面对薪资下降,很多球员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一些老球员选择退役后转型,成为青训教练或体育解说员。
比如孙继海就在青训领域深耕,希望培养更多年轻球员。
还有人投资开办足球培训机构,或者进入体育用品行业,用自己的影响力赚钱。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球员来说,薪资下降意味着生活压力增大,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
徐亮说,中超球员的工资只有日韩球员的三分之一,但这个数据并没有明确的统计支撑,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中超已经不再是亚洲薪资最高的联赛。
日韩联赛的薪资特点:
日本J联赛:薪资结构合理,顶级球员能拿到百万美元年薪,同时俱乐部财务健康。
韩国K联赛:薪资水平虽不及J联赛,但比现在的中超更具吸引力。
欧洲五大联赛:
顶级球员的年薪可达上千万甚至上亿欧元。
一些英超球员一周的薪水,就比中超球员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欧洲联赛的高薪背后,是成熟的市场化运作,包括转播权收入、商业赞助等。
仅靠限薪,能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吗?
限薪的初衷,是为了让联赛更健康,避免俱乐部盲目烧钱,但问题是,光靠限薪,并不能解决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
中国足球真正的问题在于青训体系薄弱、联赛管理混乱、球员基本功不过关,如果没有扎实的青训体系,哪怕再高薪也培养不出优秀球员。
日韩联赛的成功,靠的不是砸钱,而是稳定的青训体系和科学的联赛管理。
相比之下,中国足球还缺乏成熟的市场化机制,导致即便薪资下降,球员水平也没有明显提升。
足球运动员拿高薪,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薪资水平要和球员的能力、市场价值匹配。
如果限薪让联赛更加健康,避免泡沫经济,那么这未尝不是好事。
但如果薪资下降,反而导致人才流失、青训受阻,那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无疑是个打击。
未来的中国足球,不是靠限制薪资就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从青训、联赛管理、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摆脱困境。
-THE END-
*作者:培先聊娱乐。一个以笔谋生、以字共情的00后自由写作人。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