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也就是2025年4月16日,中超浙江队外援、28岁的加蓬国脚,布彭扎,非常不幸的意外坠亡。
这确实是一起悲剧,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终结了,但在这一事件当中,中国足协,以及我们的中超联赛,对于后续事宜的种种相关处置,实在是令人诟病——不仅布彭扎意外辞世的消息被短暂隐瞒,而且当海外足坛纷纷以默哀、延期比赛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时,中超却在一片争议中“照常开球”,球员进球后甚至如常庆祝……
这种毫无温情、甚至是有些冷血的机械式处理,实在是有些刺痛球迷们的神经,也忍不住让人反思——我们的联赛,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首先,缺的是一套“有温度”的应急机制。
整件事件的离谱之处,从一开始对于消息的封控处置就可见端倪——在布彭扎意外坠亡之后,国内消息源居然万马齐喑,整整沉默了两个小时,反倒是土耳其、罗马尼亚的足球媒体率先进行了报道。
以至于国内球迷,在通过外媒渠道得知消息之后,是既悲痛,又震惊。
悲痛的原因自不必说,震惊则在于——联赛这边竟然先掩盖消息,让浙江与梅州客家的比赛如期进行,然后在赛前才发了一个简单的“哀悼”公告。
我们当然理解足协或者中超对于消息管控的谨慎,未必也就是冷血,只是习惯性的不做不错,多做多错,官僚主义大家也都能理解,但在随后的比赛中,球员进球之后疯狂庆祝,球迷却在看台上高喊逝者的名字,更是显得这幅画面荒诞而割裂。
相比之下,西甲巴萨在队医加西亚赛前猝死后,仅用20分钟便与对手协商延期比赛;德国队在恩克卧轨轻生之后,即便他没有入选当期大名单,也毅然取消了计划中的热身赛;去年NBA勇士队助教突发心脏病辞世,勇士队申请延迟两场比赛也立即得到了联盟的同意……
尽管一些人可能不太认同欧美商业体育联盟,但人家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时,都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应急机制,主打核心就是——“生命高于赛程,情感优先于规则”。
而在布彭扎离世后,他此前效力过的罗马尼亚联赛迅速宣布全轮赛前默哀,布彭扎的前东家更计划退役其球衣。
反观中超,不仅官方始终未解释为何不将比赛延期——有球迷猜测“赛程密集”、“商业合同压力”,但这些理由在生死面前真的显得很苍白——而更关键的是,这也暴露出我们的联赛真的对于此类事件竟然真的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应急机制。
是否延期?谁来决策?如何安抚球员情绪?
没有,通通都没有,全凭“临时拍脑袋”。
这种制度性缺失,使得悲剧后的每一步处置都踩在舆论雷区上,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缺的是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外援。
布彭扎事件暴露的另一个尖锐问题,是中国职业体育对外援的“工具化”倾向。
俱乐部引进外援时,看重的是他们的进球数、身价、商业价值,却鲜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状态。
就拿布彭扎来说,他生前曾抱怨“中超训练强度过高”,与兄弟之间也曾经存在财务纠纷,但此类场外事件,俱乐部从来没有尝试过进行生活调解。
外援们背井离乡,来到有着文化差异的国家,面对这种“只用人,不管人”的态度,很容易就会造成误会与冲突。
当外援表现出色时,他们是“城市英雄”;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又成了“难以管教的大爷”。这种极端化的标签背后,是俱乐部对外援缺乏系统性支持:没有心理辅导团队,没有家庭矛盾调解机制,甚至没有基本的文化适应帮助。
英超利物浦为平息球迷不满,老板亲自道歉并冻结票价;西甲为种族歧视争议启动全面调查。而我们的联赛,连一场比赛的延期都做不到。
而现在,就连加蓬总统恩圭马都亲自在社媒上发文悼念布彭扎,浙江队和中国足协、中超联赛的无动于衷,不仅令自家球迷感到心寒,同时对外界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讯号,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超形象,大家可以自己想,就不多说了。
再次,缺的是职业联盟的“基本修养”。
中国足球管理者常被诟病“业余”,这次事件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对比西甲“维尼修斯种族歧视案”的处理——尽管西班牙足协因妥协处罚遭批,但至少展现了快速响应和调查姿态——中超的沉默更像是一种“鸵鸟策略”。
事件发生后,俱乐部和足协的公告充斥着模板化的“哀悼”——如果不是舆情,我们甚至怀疑连这个象征性的哀悼都不一定会有——而且最重要的是,公告始终在回避最为核心的问题:为何比赛不能延期?球员心理状态如何评估?
这种“不解释、不沟通”的态度,让公众的愤怒从事件本身蔓延至对整个联赛管理层的质疑。
当然我们也知道,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中国职业体育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联盟自治”,中国足协和中超公司之间的千丝万缕大家也懂,中超联赛这么多年“官办”的味道一直浓厚大家也明白,可一旦遇到此类需要紧急处置的事件,就注定了“官办”的手腕僵硬而且处置不够灵活。
至少,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英超、NBA等联盟的决策往往由俱乐部代表共同商议,兼顾竞技与人文考量,还能立马拍板决策;而中超的规则制定和危机应对,仍高度依赖行政指令,缺乏灵活性和透明度。
当巴萨为队医延期比赛时,体现的是俱乐部与联赛官方的平等协商;而在中超,这种“人情味”的决策空间不是说没有,只是需要你先等一等,让领导们先研究一下……
最后,缺的是对足球文化的理解。
足球从来不只是90分钟的比赛,它承载着社区认同、情感联结与社会价值。
英国球迷为抗议利物浦涨价集体离场,迫使管理层让步;德国球迷为了阻止俱乐部破坏“50+1”原则,不惜集体游行甚至上书政府;日本球迷在俱乐部破产后,联合社区与俱乐部名宿重建俱乐部……
这些举动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共识:足球是人的运动,不是生意的筹码。
反观中超,管理者似乎更在意“按计划完成赛程”、“避免商业损失”,却低估了球迷的情感需求。
当浙江队比赛照常进行时,看台上球迷高喊布彭扎的名字,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联赛冷漠的无声抗议。
尽管足协未必真的就那么功利主义,也可能只是反应迟钝,或者是懒政,但在球迷眼中,这种行为就是将球员视为资产,将比赛视为产品,将球迷视为韭菜。
无论如何,逝者不能复生,但亡羊可以补牢。
布彭扎的悲剧应当成为中国足球的转折点。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国际足坛的“延期比赛”“默哀仪式”,更要重构联赛的价值体系——比如建立相关应急机制,明确此类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流程,允许俱乐部申请比赛延期;比如强化人文关怀,为外援、甚至是所有球员提供心理支持、法律支持和生活援助;比如重塑足球文化,鼓励俱乐部与社区深度绑定,尝试让球迷有限参与球队事务决策,培养情感认同……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推动真正的管办分离,减少行政干预,赋予俱乐部更多协商权,让规则为人服务,而非让人为规则牺牲。
无论如何,布彭扎的离世,本可以成为中超展现人性光辉的契机,却因冷漠的应对沦为一场公关灾难。
当一个联赛在生死面前仍坚持“一切照常”,它失去的不仅是球迷的尊重,更是这项运动最核心的灵魂——对人的关怀。中国足球若想真正走向职业化,需要的不仅是巨额投资和归化球员,更是一套“有温度”的价值观。毕竟,足球是踢给人看的,而人,不能只剩下“工具”这一种身份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