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24球,仅失1球!
在2024追风联赛总决赛中,重庆市石柱县三河镇小学的女足姑娘们表现出彩,获得全国冠军。自2015年收获第一个冠军以来,该校女足已化身“冠军收割机”。一支大山深处小学女足的“逆袭”故事,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这是重庆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育智和育心功能的缩影。近年来,该市坚持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督评并举,筑牢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与2018年同期相比,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上升6.39个百分点,近视率下降2.53个百分点,学校里的“小胖墩”“小眼镜”显著减少。
延长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
“以前小课间只有10分钟,学生上下楼就要4分钟。”小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后,合川区久长街小学校长何海洋说,“学生在操场上活动、锻炼的时间更多了。”
一所学校如此争分夺秒计算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在重庆并不鲜见。
重庆市规定,每天上下午各组织学生开展1次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从2024年9月起,永川区兴龙湖小学推行“多彩小课间”活动,率先实施“加长版”课间,在多出来的5分钟课间里下足功夫,确保学生百分之百动起来。
“乙级联赛利用小课间,甲级联赛利用大课间,超级联赛利用午间,我们利用3个碎片化时间让全校孩子都动起来。”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校长刘君介绍,学校以“赛”为主线,构建三大赛事纵向贯通的“学练赛”新机制,引领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目前,“课间15分钟”在重庆各学校均常态化实行。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江鹏表示:“学校在体育时间上只做加法,严禁其他学科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校长的‘公开课’,让师生全都动起来。”
搭建多级竞技平台,让学生“强”起来
下课铃响起,黔江区新华小学校的田径场热闹起来。五年级学生杨骏腾热身完毕,拿起跳绳工具开始训练。2024年,他作为国家队的一员,参加了亚洲跳绳锦标赛。在该届比赛中,新华小学培养并输送到国家队的8名跳绳小将,获得了3金3银3铜的骄人成绩。
重庆每年举办市级体育联赛和单项锦标赛150余项,参赛代表队5000余支,搭建节、赛、会、展、演平台,实施“班、级、校、区、社”联动,同时组织散打、射击、击剑等专项特色赛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高萌曾是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后,他成为母校重庆市铜梁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在铜梁区,像他这样的专职教练有72名,仅2023年,该区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就联合招聘18名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专职教练,并通过购买服务聘任216名兼职教练,体教融合项目专业教练员及教师配备率达100%。优秀体育师资不仅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导,还能促进更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提供丰富的运动方式,让学生“笑”起来
“决赛那场我们最艰难,这是我们队首次打进决赛。但团队没有放弃,在教练指导下,大家顽强拼搏,实现逆转。”回忆起2024年重庆市小学生篮球比赛,永川区汇龙小学男子篮球队队员晏宇航满脸笑容,他们时隔4年再次捧起了冠军奖杯。
如今在重庆,越来越多学生因为校园体育而受益。走进铜梁二中,一场女子足球对抗赛正在上演。体育教师李星一声短促的口哨后,大家中场休息。踢后卫的梅清有点腼腆,聊起足球却笑容满满:“我喜欢自己在场上的位置,球路很开阔。”
为让学生享受更丰富的体育乐趣,合川区将启动中招体考“2+1”模式改革试点,其中“2”为“立定跳远”和“一分钟跳绳”两项必考项目,“1”即从“三大球”、“三小球”、武术、游泳等8项运动中选一项。
如今,有了数字科技的辅助,体育课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了。江鹏介绍,结合数字重庆建设,重庆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改造升级学校智慧操场、智慧场馆,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体育精准教学,辅助青少年进行个性化运动。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2日 第01版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