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晚上8点,正在班里晚自习的我,悄悄拿起手机溜到厕所里打开了直播,观看一场至关重要的比赛——亚冠决赛第二回合,广州恒大主场迎战首尔FC。
由于怕离开太久不好,加之流量少,匆匆看了几分钟就回去了,回到教室后我发现,低头假装看书,实则看这场比赛的同学不是一个两个,不过大部分是图文直播,没办法,那年头流量还很金贵,学生党负担不起视频。
有个人比较土豪,流量对他来说小意思,我们便不断地往他那里凑,期间还被路过的巡班老师看到了,幸亏她没注意到手机,以为只是一般的课堂悄悄话,让我们安静点。
整场晚自习我们都心不在焉,当看到下半场恒大领先又被扳平,场面一时陷入被动后,想着这下悬了,最后二十分钟和补时阶段,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上,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时间来到第93分钟,随着首尔最后一攻无果,主裁判舒克拉拉终于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音,两队比分1:1平。
这样一来,广州恒大和首尔FC的亚冠决赛两回合就战成了三比三平,恒大凭借客场进球多的优势力压首尔夺冠,这是亚冠改制后中超球队第一次夺冠。
终场哨音吹响的那一刻,不知道多少人曾经和屏幕前的我们一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吗?这是中超乃至中国足球能拿到的荣誉吗?
彼时的中国足球刚刚经历了黑暗的十年,连续无缘世界杯,谢亚龙南勇等足球领域高官相继落马,太需要一剂强心剂了。
而恒大的出现一度被看做是强心剂,此前这么多年的亚冠比赛,中超球队顶天就是小组出线,夺冠是梦里都不敢想的。
但恒大做到了,两年后它又为中超捧回了第二座亚冠奖杯,于是恒大成了英雄,许家印成为热门人物,“恒大模式”也被热烈讨论。
恒大模式一言蔽之就是砸钱,砸钱买人,砸钱买外援,砸钱请名牌教练,砸钱为比赛开出高额奖金,一句话,没有什么问题是砸钱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多砸点。
当时的广州恒大贴吧,也就是广州FC吧里,时常有其他俱乐部的球迷来发帖,质疑“恒大模式”的可持续性,顺带嘲讽恒大是暴发户。
吧友们通常都会怼回去,表示有本事你也砸钱呀,只要你砸得起,而且恒大在扎扎实实搞基础,可持续性拉满。
确实,你说它砸钱吧,只要一直砸得起,也不是不可以,那时候谁能想到房地产繁荣周期的结束呢;你说他不注重基础建设吧,它和皇马合作开办了恒大足校,各级梯队像模像样。
不可否认,在恒大的带动下,中超确实出现了一波表面繁荣,大量资金注入,大量球星到来,大批球迷重拾了热情。
然而泡沫终究是泡沫,2022年11月26日李铁突然落网,随后是足协主席陈戌源等一众要员,期间伴随着多家俱乐部的解散,十年的海市蜃楼式繁荣宣告终结。
2024年1月9日,央视播出了反腐专题纪录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里面明确提到李铁通过运作,用300万的价钱成为了国家队教练,而足协主席陈戌源则在上任后收了数千万。
触目惊心的腐败固然是顽疾,但我不得不说一句,腐败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最要命的。
阿根廷足协是出了名的腐败,由于常年贪污和管理混乱,阿根廷足协的工作人员常常被欠薪,不仅是普通工作人员,国家队主教练也不一定能拿到。
2016年美洲杯前后,阿根廷队的主教练马蒂诺在内的整个教练组被欠薪长达三个月,其他工作人员也被长期欠薪,当时网络上盛传梅西得知随队安保人员已三个月没领到工资后,慷慨地表示这钱我付了。
这事经过查证后,个人感觉更像一个段子,但可以肯定阿根廷足协的工作人员的确常年被拖欠工资,对此,阿根廷足协官方层面一直用“穷”来狡辩,阿根廷经济这个样子,整个国家都没钱,我哪里有钱呀。
但真实的原因,恐怕还是贪污和管理混乱的缘故,导致钱不知道去了哪里。
比如2014年时代理主席塞古拉,被曝出伙同他人侵吞转播费而遭到司法调查后,他的政敌趁机发动政变,要求重新投票选举,想将塞古拉赶下台。
于是名场面出现了,合计才75个投票代表,塞古拉和竞争对手加起来却得了76票,令人哭笑不得,这是一次腐败和管理混乱的双重体现。
另外,前段时间,带领阿根廷队夺冠的功勋主教练斯卡洛尼却闹起了离职,原因是世界杯夺冠都过去这么久了,教练组的奖金却一直没有兑现。
事情曝出后,各路媒体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除了斯卡洛尼在内的教练组,还有许多人也没拿到奖金,好家伙,连世界杯奖金都敢侵吞,看来阿根廷足协的腐败和管理混乱问题并无改善。
和阿根廷足协一样,隔壁的巴西足协也是半斤八两。这两家的足协并不比中国足协好到哪里去,不仅贪腐多管理乱,还极少有人进去。
我说这么多,并非说腐败不是问题,而是要纠正许多人脑海中的一个错误,单纯地把足协各层级的腐败当作核心问题,似乎把足协翻个底朝天就能解决,这是错误的。
腐败是个严重的问题,但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否则就无法解释阿根廷和巴西的成绩。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的足球行业一直缺乏独立的行业生态。
什么意思呢?
一个正常的行业是能够自我造血的,并不依赖其他行业输血,因此在做出各种决策时,可以从本行业的利益和情况出发。
但中国的足球行业并非如此,我们以中超为例,疫情前的2019年,身为八冠王的恒大营收仅9亿出头,支出却接近29亿,亏损高达19.43亿人民币,其他俱乐部也好不到哪里去,亏几个亿绝对算小的。
上港是少有的盈利俱乐部,还是连续三年盈利,但受到了广泛质疑,比如2017年时,上港的净利润不过4999万,然而财报显示,上港当年从上海市获得的奖励就高达6120万,去掉这些奖励一定是亏损的,并且当年的20亿收入也被认为存在水分。
2017年时足协曾做过一次通报,显示2016赛季中超各家俱乐部总亏损高达40亿之多,在随后几年也没有得到改善。一年亏损数十亿不可能玩得长久,一个公司连年巨亏的话早晚要倒闭,然而,并不是他们不想盈利,而是现阶段太难。
概因中国足球市场开发程度极低,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足球文化都严重缺乏,大多数人没有踢球的爱好,对足球的唯一兴趣,就是在茶余饭后吐槽一下国足,也绝无可能进行任何足球消费。
说好听点叫市场蓝海,说难听点是一片荒芜。
这种大环境下,俱乐部想大幅增加营收几乎不可能,每年几亿收入已经到极限了,开源不现实就只能节流,这也是后来足协要实施“限薪令”的原因。
和“限薪令”配套的还有各种措施,比如前几年引起很大争议的中性名规定。中性名规定就是俱乐部要使用中性名字,而不是过于商业化的名字,这在足球生态成熟的国家是常态。
中性名通常有三种:一是直接采用地域名称作为俱乐部名字,如巴塞罗那、利物浦;
二是地域名称加上前缀或者后缀,如马德里竞技、喀山红宝石、莱比锡红牛;
三是采用神话人物或者某种动物的名称,如阿贾克斯,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
这种中性名字更有利于培养球迷的忠诚度,培育足球文化,相反,中国的俱乐部名字商业化意味极浓,像延边富德这种名字,一看就知道是个公司的名称。
这种怪异的名字背后,是足球产业造血能力缺失的缩影,由于收入少无法盈利,赞助商给的冠名费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许多中小俱乐部而言,冠名费往往占据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冠名模式的坏处在于,今年这个冠名商是一个名字,明年换一个冠名商又是另一个名字,球迷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忠诚度难以培养,长远来看不利于扎根当地。
要长远发展还是当下的冠名费,这就是中性名的争议所在。
我个人是很不喜欢商业化名称的,小时候听到广州医药、深圳金威这种名字时,总觉得怪怪的,后来看到广州恒大改为“广州恒大淘宝”的时候,感到非常的无语。
一个公司的名字都够商业化了,现在还要两个公司硬凑,更难听了。
不仅仅是名字的问题,由于自身无法盈利,中国的足球行业严重依赖其他行业的输血,比如房地产,那自然就会被其他行业拿捏,俱乐部的存在不再是为了足球本身,而是为了背后母公司的业务。
依然是以中超为例,恒大凭借投资足球极大地扩大了名气后,销量节节攀升。
2010年恒大冲超成功,当年恒大集团营收500亿;
2011年恒大夺冠,恒大集团营收涨到了803亿;
2012年为923.2亿,2013年也就是亚冠夺冠那一年,恒大集团营收成功破千亿,达到1082亿。
足球对恒大的发展带动作用非常大,富力地产的董事长助理陆毅曾公开表示,“投资足球一两个亿,带来的广告效应可能达到四五个亿”,可见足球这个广告平台的作用,比单纯的广告投放性价比高多了。
2013年11月10日,也就是恒大俱乐部在亚冠夺冠的第二天上午,恒大趁着热度召开了“恒大冰泉”发布会,正式推出了恒大冰泉。
那段时间,恒大冰泉的热度相当高,连我家门口都能看到,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瓶,现在都还记得那时的感受,4块钱啊,以前从没买过这么贵的矿泉水,心疼了半天。
不过喝了一口后,感觉确实比怡宝之类的平价矿泉水味道要好,后面又买了几次,其实恒大冰泉的开局相当不错,渠道铺货很给力,后面失败了是件挺遗憾的事。
借着恒大俱乐部的热度,恒大集团不仅在地产销售上节节攀升,还给恒大冰泉开了个好头,但这对恒大足球俱乐部,乃至中国足球本身却不是什么好事。
许老板这波操作无异于告诉其他人,足球可以给其他行业带货,还可以这么玩呀,于是资本疯狂涌入,纷纷把足球当成一个放大版的广告平台或者带货平台,利用足球来推广公司的其他产品。
在这样的战略下,各家俱乐部当然更倾向于短期投入,比如高价买外援,高价聘请名牌教练等等。
然而对于青训、基础设施、球迷文化、足球运动推广这些必要的基础工作则毫无兴趣,当足协强制要求多级梯队建设时,就通过整体收购或者合作挂靠来敷衍了事。
中超在最疯狂的时候16家俱乐部中有15家都背靠房地产,俨然成了房地产联赛,与其说联赛是为了踢球,不如说是为了卖房而踢球。
当然,房地产的并非介入毫无正面意义,亚冠冠军确实是房地产资本涌入所带来的,曾经给无数球迷带来了快乐。
只不过,这就如同一个疾病缠身、身体虚弱的人,被强行注射了一剂兴奋剂,突然能起床了,能跑能跳了,但它的病好了吗?
显然没有,一旦离开兴奋剂他就得重新躺回去。
而房地产老板们这样做也有他们的道理。
足球乃至大多数体育行业都有一个特点:间接收益大于直接收益,广告效应强而直接收入少。
皇马2022-2023赛季的财报显示,其总收入为8.4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6.23亿,税前利润仅为9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000万。
虽然900万欧元的年利润并不是常态,但只要翻看皇马的财报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净利润都在4000万欧元以下,皇马的盈利状况并非个例,而是欧洲足坛豪门的常态,即使是最赚钱的英超也不例外。
又要搞青训,又要培养球迷文化,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却只有区区几千万欧元利润,几千万欧还是顶级俱乐部的水平,非顶级俱乐部更少,换了你是许老板,你也会觉得与其扎扎实实经营足球,不如多盖两个楼盘。
足球那点直接收入他们根本看不上,能看得上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但这又意味着足球会变成其他行业的附属品,要承受连带风险。
过去十年,中超成了房地产联赛,房地产行业繁荣时,中超也跟着表面繁荣,国内球员的人均工资一度达到553万之多,外援更是接近6000万。
随着房地产繁荣周期的结束,大批依靠房地产企业成了泥菩萨过江,无心再管足球,依赖房地产输血的足球俱乐部,便进入了欠薪乃至解散的境地,由于解散和欠薪的俱乐部太多,2022赛季的中超差点凑不到足够的队伍开赛。
试想一下,如果足球本身有一定的造血能力,不需要其他行业输血也能勉强活下去,那么就算房地产泡沫破裂,影响也不至于这么严重,至少不会大起大落。
接下来,足球行业的重中之重一定是普及,你得先吸引更多的人真正来玩足球,然后才有各种可能。
量变引起质变,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我们会发现曾经无解的问题将得到解决,比如很多人一直咬死足球发展不起来是应试教育压力大,孩子们没时间踢球。
然而隔壁日韩的内卷程度不比我们低,却并不妨碍他们一直在进步,说到底只要普及程度到了一定的临界点,人们总会自己挤出时间去玩,而那些没时间的人就会跟不上节奏,被淘汰。
就像以前读书时,哪怕高考年每周都得打两三次篮球,要么在课间,要么晚自修后,只要想玩总会有办法,高考制度根本拦不住你。
足球的普及问题十多年前就被官方重点讨论过,但到了执行层面,官方依然将大部分资源用于国家队、豪赌世界杯,寄希望于民间来做普及的工作。
而民间资本无利不起早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可以去做1到100的阶段,但愿意做从0到1的人寥寥。
事实证明,基础工作还得是以足协为核心去做,这样一来就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思路,以前之所以普及没效果,是因为足协那点资源平摊到全国,连听个响都不够。
应该集中资源,重点选择几个省份进行普及,最好是本就有一定基础的区域,比如东北。
以中国的体量,哪怕只是几个省的普及,也是很庞大的数量,足够引发质变了。
十多年前,随着谢亚龙南勇等人的落马,经历了一次反腐扫黑的足球行业,本有机会重新轻装上阵,却因急功近利和自身的内在缺陷,走上了“金元足球”的道路。
虽然一度靠着“兴奋剂”拿到了两次亚冠冠军,创造出了繁荣的幻觉;但随着房地产繁荣周期结束,兴奋剂消失,海市蜃楼破灭,一地鸡毛的现实重新出现在眼前。
现在,又一场反腐扫黑将大批足协高层拉下马,中国足球在兜兜转转间,再次回到了十多年前的起点,但愿,这一次真的能够认认真真地重头再来。
×
北单在那里买请加店主微信:av616X4